洞察行业资讯 分享专业知识

环保装备产业难题待解
发布日期:2010-05-27
来源:admin
浏览量:3506

    环保装备产业失位,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或将破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4月27日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宣布,正在结合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对环保技术装备的需求拟编制环保装备业的“十二五”规划。

    据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下称环机协)秘书长王亦宁介绍,在即将制定的规划中,对需要开发的技术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可能动用技改资金给予支持;对于需要应用示范的装备,工信部将积极协调财税部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补助。

    4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10年版)》,将燃煤电站脱硝装备、工业窑炉烟气脱硫装备、电袋复合除尘设备纳入鼓励领域,并增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发展重点。

    国家产业政策的频繁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环保装备产业的重视,给正处在“失位”中的环保装备业提供了正名的良机。

    失位的产业

    今年50多岁的王亦宁最近特别忙。他正在为工信部制定环保装备业“十二五”规划积极准备相关的行业材料。

    “虽然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环保投资,但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105家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数据看,中央预算内投资仅占1%。”王亦宁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说,“投资比例这么小,是因为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直接获得中央预算投资的难度很大。”

    而在王亦宁看来,作为环保产业的基础性产业,环保装备业理应在国家对环保投资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据记者调查,环保装备业的产值只占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6,在2009年超过7000亿元产值的环保产业中,环保装备业只有1300亿元。

    虽然有专家提出要将环保产业定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但实际上,时机还不是特别成熟。“作为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行业,不可能获得中央财政太大的支持,但对于环保装备这样的社会责任巨大的行业,如果能够取得合理的产业地位,将对整个环保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王亦宁看来,确立环保装备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比获得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环保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环机协的资料显示,环保装备制造业投资来源单一,投资主体依然是企业自筹。确定环保装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有助于有效拓宽其融资渠道并获得融资收益。“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国家对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是我们在资本市场能否顺利融资的关键。如果能够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我们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将更加顺畅。由此,在产品研发等方面将可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一家从事环保装备制造的上市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不专业的裁判

    无论是正在制定的环保装备产业“十二五”规划还是《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10年版)》,都把相应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作为重点,而此前发布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由于体制和相关行业标准不健全,执行起来并不那么顺畅。

    “这些税收优惠政策虽然不是完全针对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但对于用户而言,你的产品能让他享受税收优惠,他当然就愿意买,所以对购置环保装备的企业,国家在税费方面的减免可以影响环保装备企业的市场。”王亦宁对记者说。

    “税收优惠政策给环保装备制造企业设定了产品标准,但国家在环保装备产品方面又没有相应的标准,所以就导致了产品是否环保得由税务部门来界定。”从事环保装备制造的江苏新天地环保工程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鑫珩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环保装备产品是否达到税收优惠政策所规定的优惠条件是个复杂而专业的问题,把它交给税务部门来解答,显然是不妥当的。

    据记者了解,造成这种困局的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环保装备业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二是税收优惠条件的评审缺乏合理的机制。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标准化滞后是环机协总结的目前我国环保装备行业存在的问题之一。而标准化体系的落后,使得我国目前生产的环保装备产品大部分为非标产品。“我国污染源的复杂性决定了污染防治设备种类繁多,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确实困难很大,可操作性也不强,而制定行业标准相对而言就简单些。”张鑫珩表示,制定相关行业标准不仅可以规范企业的生产,同样可以使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时有章可循。

    而在产品认定方面,目前税务部门“一言堂”的情况使得许多应该得到税收优惠的企业却拿不到优惠。“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如果没有相应的评审和监督,肯定是不合理的。对于环保装备行业而言,我们建议设立第三方,也就是专业的评审鉴定机构——这样不仅可以对我们的产品进行相对专业和公平的评判,还能减少因为评判不公而引发的纠纷。”王亦宁对记者说。

    许多企业在购置环保设备的时候设定了必须有应用历史记录这一条件限制,众多国产设备便因为尚未被应用过而无法进入市场。

    王亦宁认为,解决首台首套应用问题是我国环保装备国产化的关键。正在制定的规划也提到了对需要应用示范的首台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协调财税部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补助。

    全产业链之殇

    环保装备制造业作为环保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利润率很低,甚至不足5%。而相对于整体上利润率还算不错的环保产业而言,环保装备业始终处在产业链最原始的环节,也是最“穷”的环节。

    当下,各个行业都在寻求全产业链的发展之路,这对于几乎全是中小企业的环保装备制造业而言,难度更大。

    “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企业众多,但中小企业占比达98%以上,抗风险能力差、技术力量薄弱,造成竞争激烈,甚至存在低价竞标,以至影响环境工程的质量。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扶持若干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同时发展一批小而精的专业供应商围绕在其周围提供零部件服务,形成集群效应。”王亦宁始终认为,我国环保装备产业要做成流水线的产业,培养五六家大型集团公司,并通过建立基地的方式把周边的小企业整合成自己生产零配件的分公司。

    今年年初,洛阳节能减排装备产业基地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工业环保领域,形成了以中色科技、天誉环保、瑞昌公司等为核心的环保装备企业组群。

    “洛阳节能减排装备产业基地是河南省政府主导建立的,洛阳市也正在依托这个基地打造河南省装备制造业战略升级的试验区。”洛阳市工信局工作人员李越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

“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并不是全产业链的模式,只能说是环保装备产业产品的集散地。在产业基地里,许多企业都在生产着同一种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可以看作是无序竞争。”王亦宁指出,我们所倡导的产业基地应是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产品要专而深,不能大而浅,否则,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又将产生。”

 

摘自--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